(非業配文)

電影《無聲》以現實事件為文本

對我而言,這個事件不是好的事情卻是需要被公諸於世的事情。

隱匿、漠視是我看這部片的第一個感覺

 


電影《無聲》演員

監製:瞿友寧、於蓓華

導演:柯貞年

王大軍(劉冠廷 飾)

張誠(劉子銓 飾)

姚貝貝(陳姸霏 飾)

小光(韓國演員 金玄彬 飾)


 

 

 

看電影前我沒有做太多相關準備,僅看過預告片兩次、簡單讀過一些影評觀後感…

針對某些觀後感提到「這部電影太貼近事實」「沒有創意沒有驚喜」甚至譴責「這可能會對當事人造成二度傷害」「爛片竟然得獎」

這樣的評論,我原來是持保留空間的

 

觀影後,我想起那些評論,也對那樣的評論感到難過。

如果因為害怕傷害,這個社會應該保持靜默嗎?

這個社會不夠冷漠嗎?

這是《無聲》想傳達的嗎?

貼近事實才能傳達事實。

我不明白如此情節需要什麼創意,甚至是驚喜。劇情倘若幾近事實那麼我對於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場所正發生著這樣的事件,我們不知情或甚至是刻意忽視了,那我的感受是非常痛苦,非常揪心的…

而所謂的二度三度四度傷害,正是來自於「刻意選擇的冷漠」。

 

 

 

你不知道你沒遭遇過的事情,不代表它沒有發生

你假裝沒看見或者忽視掉的,不代表它沒有發生

你避重就輕甚至強權鎮壓的,不代表它沒有發生

麻煩的事情

複雜的事情

糟糕的事情

別人都不想管的事情

在這個社會上,它恰恰最需要有人去堆起這份告白的勇氣和力量。

讓人無力的不只是檢討受害者或批判加害者,而是「說了,有人願意聽嗎?」

 

「他們只是在玩」

「我們只是在玩」

「你有說你不喜歡嗎」

「我能做的都做了」

「那不是我兒子」

「像我這樣的人,值得活在這個世上嗎?」

 

 

導演在這部影片鏡頭的拿捏和呈現,於我而言無過度也無不及

我自己對於無聲的感受是,它的呈現方式讓我明確的知道有這件事、這種事、這樣的事在每個角落痛苦蔓延著…但是,更細節的毋須贅述(沒有為偏離主題探討一再細數的必要)

痛苦就是痛苦啊。痛苦是不能被比較的

 

我認為青少年觀看需要陪同輔導,分級是輔12+…最好有成熟心智的人協助輔到25+;當然原來的分級有它的用意和必要存在。

 

許多人說「這是部非常沉重的戲」

它是一部沉重的戲,所以它是一個沉重的人生嗎?

確實啊,但是這樣的沉重和堆疊是誰造成的?

忽略和漠視者都是幫兇,不是嗎?沉重,難道就不需要關注嗎?

 

 

 

 

傳遞思考和擁有教育意圖的好片,發人省思。

整部電影,演員演技、導演編劇前製後製、剪輯、音效、聲光、氛圍…都很傑出;特別是拿捏畫面的呈現和人心善惡的斟酌,在在保留了空白讓觀影者自行感受思考。

對於聽人和聾人的聽覺感官在片中更是巧妙地展現,許多沒聲音的點上讓觀影者代入後能受到"聽覺"的衝擊…

少了人聲,無聲卻告訴這個社會更多事實「事情仍舊,持續,還在發生」

當代入自己時,「你,會怎麼做?」

這部電影讓我觸到心底曾經蓄意屏蔽的什麼,看完電影後…總是哪兒哪兒都怪

 

 

防雷線防雷線防雷線防雷線防雷線防雷線防雷線防雷線防雷線防雷線防雷線防雷線防雷線防雷線防雷線防雷線防雷線防雷線防雷線防雷線


樓下影片小小雷↙感謝爆米花電影院精彩的專訪

《#無聲》原來結局更暗黑?!導演獨家披露,大改關鍵是他!|【爆米花看電影】20-10-21

 

 

 

相關好文推薦↙

The Name Game:聾人?聽障?為何要對稱呼執著?-端傳媒

圖片來源↙

FACEBOOK(FB)@ 無聲 The Silent Forest

影片來源↙

CatchPlayMovies

POPCORN Movies TW 

新聞資訊↙

 

#無聲 #電影無聲 

#現實社會並不因沉重就不發生 #事情仍舊持續發生

#漠視 #縱容 #冷漠是群體社會的毒瘤

#聽人 #聾人 #聽人與聾人之間 #一起玩

本文圖片、人像、照片、影像、音樂等…版權為創作者、出版與其版權簽約公司所有;

本文僅提個人心得分享,非經同意不得截圖、任意轉載。


關注我們 #沒有新浪 #有微博但不是個V

Instagram (IG)@ 卡呸醬Instagram

Facebook (FB)@ 小拾了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卡呸醬的腦神經 的頭像
    卡呸醬的腦神經

    卡呸醬的腦神經

    卡呸醬的腦神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